超級科技巨子

昭靈駟玉

科幻小說

黎川就讀於京都大學,今年正好是大三,出生貧寒家境,擱在古代就是壹寒門子弟,考上大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543章:以後的火星面貌

超級科技巨子 by 昭靈駟玉

2019-2-6 11:02

  要不是說這句話的人是頂頭上司,加上他的名字“黎川”是代表當下科學界的權威,定以為是個異想天開的瘋子。
  黎川沈聲道:“改造火星首先要把火衛壹處理掉,它距離火星只有6000千米,且每年以2米的速度向火星接近,50萬年到100萬年內,這顆11公裏的小衛星要麽在將來被火星引力撕碎成為火星環,要麽就直接撞上火星。這可不行,我們得做個推手讓這顆行星直接撞上去,在人類大規模移民火星定居前,解決掉這個隱患。”
  “火星既然沒有海洋,那就給它壹片海洋!”黎川如是說道,壹群工程師再次懵呆,壹個個微張著嘴巴不知道何言以對。黎川繼續道:“柯伊伯帶散布著豐富的冰物質結構的小行星,帶壹顆過來讓它撞擊在火星表面,水不就有了?”
  “這這這……這……這個boss,這這,真的嗎?”麥克斯語無倫次,兩眼都驚呆了。
  “今天不是愚人節各位……”黎川如是回應,立即調出了壹個投射屏幕,顯示的是火星的壹顆三維模型,同時羅列著相關的地形地貌數據,“火星壹旦擁有了海洋,也就只有壹塊大陸,我的要求是火星表面被水覆蓋的面積要達到57%至67%,妳們的任務就是給我計算出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多少億立方千米的水,以便於在柯伊伯帶物色冰物質彗星。”
  停頓了片刻接著補充道:“還有,計算出最佳撞擊點,洛希極限數據都要,給出確切的空間坐標,讓彗星在墜入火星表面的同時,能夠將冰物質結構的彗星撕裂,這樣才能加速融化、加速海洋與大氣及其碳循環的形成。”
  在座的十幾個科學家懵的懵,呆的呆,簡直匪夷所思,難以置信。
  事實上,並非空口胡說,黎川是已經有具體在技術上的執行方案了,當年2028qa1號小行星能從柯伊伯帶甩到地球來。靈感便來源於此,黎川也決定效仿其法,簡單來說甩壹顆冰物質結構的彗星到火星去就行了。
  而黎川的主意就是打在了同樣在柯伊伯帶的雙星引力共振系統,要知道其內部蘊含著恐怖的負能量支撐並維持著蟲洞始終穩定打開鏈接武仙座-北冕長城,別看現在只能持續十多年,但內部儲蓄的能量能級之高無法想象。
  而今黎川已經掌握了這些“他們”送來的超級黑科技,技術上已然不存在難度或壁壘,只待利用從武仙座-北冕長城開采回來的鍾元素,制造壹套全新的雙星共振系統放在火星軌道附近,然後取部分負能量出來,相對來說也不需要多少,至多讓蟲洞少維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罷了,並無大礙。
  把剝離的負能量用於開啟火星軌道附近的人造雙星共振系統,那麽就能夠建立起壹條鏈接柯伊伯帶,只有62個天文單位的微型短距離的臨時蟲洞隧道,就能把柯伊伯帶的冰物質結構彗星帶到既定的火星軌道上,然後就可以關閉這條微型蟲洞。
  顯然,技術難點是解決了,技術方案也是有的,僅剩下唯壹的難點就在於工程量的巨大,又是大工程。
  而且完成這壹道工程之前還需要在火星的核心內部放壹個人造引力裝置,改變火星引力,如此才能讓這顆行星的引力通過人為幹涉達到與地球壹樣的重力加速度,定居在火星的人們才能正常生活。
  那就意味著要從火星表面打通壹個3397千米的隧道,從火星表面直達內核。
  而且必須要精準的放在火星的核心與天然的引力核心點相覆蓋成為唯壹的引力核心,不然在萬有引力之下,火星將會被強大的人造引力吸引,整個行星結構都會圍繞人造引力而重塑,那麽對於將來定居火星的人們來說簡直是災難,因為行星結構的向心重塑致使劇烈而頻繁的地震會不斷的發生,極有可能面臨三天壹大震,兩天壹小震。
  假如人造引力不消失,將會經過幾十萬年或上百萬年的演化之後,人造引力裝置會逐漸位於整個行星的核心。
  所以,為了避免火星表面天天爆發八九級乃至更強烈的大規模地震,人造引力裝置必須要送到火星內核的位置。
  不過即便如此,火星的地質活動仍舊是頻繁的。隨著引力經過人為幹涉後的變化,萬有引力的增大,火星會整體向內坍縮,簡單來說火星的半徑將會小於現在的3397千米,同時也意味著火星的表面積也會縮小。
  不過引力在核心,對整個行星結構的吸引是均勻,地震會頻繁,但能級不會太高,平均能級會在八級左右,部分地區相對穩定,這些地區可以為移民火星的人類提供定居場所,今後也可以打造強大的強抗震建築。
  隨著引力的變化,通過人工幹涉的火星擁有了與地球壹樣的強大引力,這個時候火星將會由於引力作用開始進壹步向內坍縮,軌道半徑將會變小,而行星的平均密度變大,火星本身產生的萬有引力也會變大。
  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的描述應用,想要讓火星本身的萬有引力達到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它的半徑要從現在的3397千米坍縮到半徑2980千米,而火星的表面積也將縮小到只有1億1153萬平方千米,這個數值大約是南極洲大陸、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的面積之和。
  而火星表面積要求超過半數都要被海洋所覆蓋,那意味著陸地面積也會相應的減少,屆時,火星的陸地面積就只有地球壹個亞歐大陸那麽大,或許可以稍稍大壹些。
  隨著引力的變化,火星的磁場也會重新誕生。
  正是因為引力的變化,通過人工幹涉的火星擁有了與地球壹樣的強大引力,行星的引力作用向內坍縮,所以才會體積變小。而在坍縮的過程中,重力勢能轉變為動能和內能,導致溫度升高。
  由於火星內核的溫度逐漸升高,巖漿形成了,而火星的結構是富含金屬物質的。
  當巖漿的溫度高於上千攝氏度,使融化的金屬裏面的電子受到很強的熱運動而脫離原子,繼而形成自由電子。
  當巖漿外層的轉動速度大於巖漿內層的轉動速度,就會產生巖漿之間的切向力,受其切向力的影響,使得巖漿內部之間產生相互摩擦。巖漿內外層之間的相互摩擦的相互作用力必然使得巖漿產生更多的電子和正離子,而電子的質量很輕很小,所以電子運動的速度就很快。
  如此壹來,這些電子隨著火星的自傳速度而運動,太陽核聚變產生變化的磁場必然會在火星的巖漿裏通過,使得巖漿內產生變化的感應電子流動,從而在巖漿裏產生變化的磁場,隨著火星自西向東作圓周運動,電流也會作圓周運動,進而產生兩極。
  ……
說點心裏話
  寫改造火星這段情節又死壹大片腦細胞,查閱了n多資料,什麽角動量守恒、老愛的引力場方程、老牛的萬有引力定律、電場、磁場、氣候、勢能、內能、洋流、火山、地質、行星結構、黃道面、赤道面巴拉巴拉等等等等……查閱這麽多資料,最後只是為了寫五六千字的內容出來。
  昭靈只是想要說,雖然是小說,但昭靈還是想要給內容賦予理論支撐,就說改造火星這段情節吧,除了幻想出來的人造引力、蟲洞穿越、鍾元素這些“金手指”概念,其他都是能夠有強有力的現代物理科學、行星地質學、氣象學等科學理論做支撐的,而不是說主角獲得人造引力科技,然後在火星內部方壹個引力裝置,就可以在火星上活蹦亂跳了,這顯然是不科學的。
  好比引力問題,為什麽過了上百萬年後,人工引力裝置不運作了,但火星本身的引力怎麽就變大了?誒,這個就需要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來解釋,火星的整體質量沒有改變,但它軌道半徑改變了,星球的平均密度變大了,所以引力增大了,於是有了文章中火星表面積減少了。
  無法理解的小夥伴可以參考恒星,為啥有的恒星並沒有增加質量甚至在減少質量,但晚年會演變為引力無窮大的黑洞呢?誒,就是這個科學原理。
  其實昭靈也知道,看網文本來就是輕松向的低成本娛樂方式,很多看網文的小夥伴也不會在意這些什麽科學原理,看的是劇情,或者說主角裝比的情節。
  尤其是壹些很硬的科學,啃起來很燒腦,像之前的黑洞視界情節,涉及到時間、空間、維度這些東西,有讀者就說這是玄幻了,怎麽說呢,因為匪夷所思吧,畢竟即使是最聰明的科學家們也沒有解釋得了,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寫作和想象的空間。
  就像前面說的,很多讀者不會在意這些細節,甚至是吃力不討好的,因為會被噴水文。
  昭靈看到說這些花費巨大精力寫出來的情節是水文的時候,心裏還是挺難受的,也壹度自我懷疑過,花費這麽多精力,查閱幾萬字乃至十萬字以上的內容,即便看不懂那些公式、方程組,但至少要理解它的科學原理,寫出來的文才能經得起壹定的推敲。
  比如為啥火星自身質量不變但引力咋就變大了?因為平均密度變大了,軌道半徑不壹樣了,而且赤道引力和極地引力又有壹定的差異,正文裏就沒有詳細的寫了。
  昭靈自我懷疑的就是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兒,是不是二。
  但是想了想,還是得這麽幹,因為昭靈想讓內容有點東西,不那麽空洞,不那麽假。而且,昭靈也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為大家科普壹些基礎科學知識,大家就可以通過在看小說的過程中,知曉壹二,而不是像昭靈那樣耗費巨大經歷去查閱資料。
  尤為國內的科學家院士說了壹句話,他說搞科研的、科學家們應該要為民眾普及科學知識,這是科學家的義務和責任。
  這句話對昭靈有比較大的影響,昭靈雖然不是搞科學研究的料子,但既然寫的是科幻小說,那麽不說有義務這麽高大上了,昭靈擔當不起也不敢當,只能說是基於興趣使然驅動昭靈做點在力所能及範圍內把自己知道的壹些基礎科學知識通過小說的形式展現給大家。
  這些內容也許很多讀者不會在意,會壹目十行的掃過,但誰也不能保證突然有個小夥伴因此感興趣了呢?萬壹由此愛上科學,萬壹成為了壹名科研工作者,偉大的科學家呢?
  所以,哪怕是吃力不討好,昭靈也還是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寫作下去,偶爾在壹切劇情中有機會就多些筆墨添加壹點基礎科學的東西進去,也是讓這本書有壹定的內核。
  ps:沒有修正,可能有錯別字,懶得改,趕時間更新正文去。
  最後,求票票,各種求……
  以上。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