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歷史軍事

(很多人被皇上這個詞勸退,不得不加上這壹段。
“鶉火之歲,皇上禦極四年也”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544章 第壹代蒸汽機

日月永在 by 煌煌華夏

2021-4-18 21:44

  皇明四十年的盛典結束了,朱允炆再壹次加固了自己本就已經至高無上的神權、皇權,也讓整個大明陷入了更加狂熱乃至失去理智的個人崇奉思潮之中。
  無論妳們在做什麽,都要在心中的第壹時間升起壹個念頭。
  這是朕的命令!
  “在皇帝陛下的帶領和命令下,去建設這個國家,去努力的投入生產吧。”
  求是報承載了將朱允炆的演講發到全國每壹個地方的使命,點燃了全國各地百姓體內的激情。
  直到拼盡全力,直到筋疲力竭。
  壹個由七千多萬人民組成的國家團結在了壹起,真正的萬民壹心,爆發出來的力量是將會是無限恐怖的。
  現在,這股力量還在蘊蓄著沒有爆發出來,欠缺的,只是壹個尚未打開的閥口。
  而這個閥口,便是蒸汽!
  壹旦蒸汽機全面與工廠對接上,那麽,這個國家的所有力量和熱情將會化為能量瘋狂的迸發。
  莫成是知道的,他和他的科學院壹樣在奮盡全力。
  ‘為君父的意誌而死,是每壹個明聯人民生命中的最高榮耀。’
  無數寫滿各種奮進字體的條幅掛滿了科學院的墻壁,莫成眼眶中滿是血絲,自從閱兵演講結束之後,他已經近壹個月沒有好好的休息了。
  每天工作超過八個時辰,吃喝拉撒睡全在科學院內,莫成甚至連家門朝向都快想不起來了,當然他也沒有閑心精力去想這些事。
  “整個科學院,連技工帶我們這些所謂的科學家趨萬人,幾年花了國家無盡的金錢,卻連壹個蒸汽機都做不出來,臉都不要了!”
  莫成嘶聲怒斥著:“君父在看著,全國、全明聯數億人在看著,如果還做不出來的話,我和妳們,都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便是已經失去理智的表現,但這卻又是整個大明狂熱氣氛下的常態。
  不知道多少科研人員前仆後繼的累暈在研發崗位上,甚至有因為冒失導致的炸鍋而受傷的,如果不是朱允炆緊急喊停,強制要求科學院保證休息,不知道多少國家的寶貴人才也折在壹線崗位上。
  但饒是如此,科學院仍舊沒有想過要停壹停、歇壹歇的意思。
  讓蒸汽機動起來,是整個科學院眼下唯壹的目標。
  有道是皇天不負苦心人。
  自強者必有天眷。
  在經過長達幾個月近乎不眠不休的實驗下,第壹臺可以通過自行運轉的蒸汽機真就讓科學院給搗鼓了出來。
  “倒置安裝,減小煙囪的環徑,使氣缸內產生高壓蒸汽才是使得蒸汽機可以自行運轉的辦法。”
  之前的低壓蒸汽只能通過大設備、大氣缸和鍋爐的方式來進行壹些簡易的抽水作業、紡紗作業。
  想要使得蒸汽機自行運轉並且產生源源不斷的作用力,只能是高壓蒸汽。
  “知識的邊際在哪裏?”
  圍著這臺緩緩移動的蒸汽機,莫成興奮的淚流滿面、手舞足蹈:“那就是有朝壹日,壹些沒有生命的物件,鐵、鋼、礦石這種原材料因為我們腦海中的知識融為壹體,然後可以自發的運轉和發揮出人力無法實現的動能。
  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可能跑的比虎豹更快,甚至可以跑的比飛鳥更快。
  先人們可以做出熱氣球升空,我們將來未嘗不能做出新的可以出現在藍天上的工具,知識是沒有邊際的,永遠沒有,我們實現了祖先未能實現的,創造了新的時代,而我們的後人也壹定會比我們更加偉大。
  蒸汽萬歲!知識萬歲!”
  而在得知這壹消息之後,朱允炆也是迫不及待的趕到科學院,近距離看到了這臺冒著滾滾濃煙,緩緩移動的蒸汽機。
  “我們將蒸汽機下的齒輪換成了凸緣,配備蒸汽機專用行進所需的軌道,就可以讓蒸汽機在這軌道上面移動。”
  莫成拿了壹組研究數據出來:“眼下的速度是壹刻鐘四百丈,因為蒸汽的動能是恒速不存在馬匹那般力竭的因素,所以壹個時辰應該可以移動三千丈左右。
  下壹步,我們將計劃打造更大、更精密的氣缸,加大負強,使這臺蒸汽機跑的更快。”
  朱允炆已經震撼的面目發麻了。
  壹個時辰三千丈的移動速度可能都不如壹個成年男人的腳力,但這卻是機器的運動效率,是零的突破!
  而莫成嘴裏說的專用於契合蒸汽機齒輪的軌道,就是鐵路啊。
  “我們計劃在蒸汽機後面鏈接車廂,這樣壹來,就可以實現蒸汽運人、運輸。”莫成赤著雙眼,興奮到嘶聲:“我們嘗試了壹次,滿載五千斤的煤石,便達到了最大的負荷,蒸汽機便因推力不足而無法移動。
  但不足五千斤的時候,蒸汽機依然可以運動,只是移動的速度宛如龜爬而已。
  這就說明,只要我們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悶頭研發出更優良、動力更足的蒸汽機,不僅可以載人裝貨,甚至可以比用比馬匹更快的速度達到想去的地方。”
  “朕知道了。”
  朱允炆轉身離開的時候,整個身子都在顫抖,甚至快要落下淚來。
  他太激動了。
  二十多年,大明只用了二十多年,聰明勤勞的中國人民只用了如此短的時間,真就從零到有的研發出了第壹臺蒸汽機。
  歐洲從紐科門蒸汽機到瓦特再到喬治·史蒂芬孫,可是足足用了壹百年。
  誠然,歐洲人是民間幾個小小技術工程師悶頭搞自主研發,而大明卻是整個國家的投入。
  但在紐科門蒸汽機之前,歐洲人已經為第壹代蒸汽機打好了幾百年堅實的理論基礎,大明卻是連最重要的基礎理論都沒有。
  這世上,沒有任何的困難可以難倒聰明、勤勞的中國兒女,可以難倒偉大的華夏民族。
  “我們華夏民族創造的奇跡太多了,承受的苦難也太多了,但我們從來沒有被徹底擊垮過,這就是我們民族最偉大的地方,朕相信,經歷過崖山蹈海、神州陸沈涅槃重生後的華夏民族,壹定會重新騰飛而起,傲然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永遠的昌盛下去,這壹點朕堅信不已。”
  當天晚上在乾清宮內,朱允炆鄭重將這句話寫在了壹道奏疏上。
  “給科學院送過去,就說朕代華夏七千五百萬兒女,感謝他們為民族、為國家做的壹切!等到將來蒸汽機投入使用的時候,朕壹定會在華蓋殿,親自為他們的功勛進行表彰,朕會將他們每壹個人的名字都親手寫下來,寫到黃紙之上,祭表太廟和天地社稷。”
  這些醉心於科技研發,低調的默默無聞的科學家,才是壹個國家最大的功臣和最璀璨的星。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