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吧有你,春暖花开!马上注册,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蒙古国对于性别的和婚姻的传统观念,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不免觉得不可思议;反过来说,中国人已习惯的很多行为或习惯,也让他们觉得难以接受。 早婚、高生育率的蒙古
蒙古国民众对中国人最常见的困惑,是「怎么会 30 岁还没结婚」、「没有同居」、「没有小孩」? 在蒙古国,法定的结婚年龄为 18 岁,但在工作中,常见到中学 11、12 年级的学生(相当于中国的高二、高三)结婚或共组家庭。大学生也几乎都在毕业前就怀孕生子,即使求学过程因此断断续续,也有许多人陆续完成硕士学位,甚至到海外留学。 这让我不禁觉得,在蒙古国人生小孩似乎就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相较于在中国,如今年轻人决定是否生小孩前,往往瞻前顾后、担心经济来源等等,不禁感叹蒙古独立近一世纪,人口由 40 多万人,增长到如今的 302 万人,不是没有道理。 忙碌而辛苦的蒙古女性
不知道是所谓「女性照顾家庭」的天性,或者是文化、家庭的观念养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在蒙古国,女性的日常家庭生活,是非常忙碌的。 以牧民来说,一早开始喂养牲畜、准备餐点、挤牛奶、整理家务、制作奶制品、照顾子女??等等工作,几乎全数落在蒙古女性的身上。而男性的工作就是出外骑马放牧、和其他牧民聊天,或者等待客人拜访时,位居大位接待对方(招待的饭菜与饮料当然也都是由女性准备)。 而在另城市中,因为男女几乎都会出门工作,性别分工的差异,相比之下没有这么明显。但带小孩与操持家务的工作,几乎都还是由女性担任。当面临婚姻离异时,小孩的照顾抚养工作,也自然多由女性承接。 而不论在「都市」的蒙古或「牧民」的蒙古,每次了解家庭的概况时,都再次见证了蒙古女性坚强的韧性,以及蒙古国和中国男女关系的差异: 重组家庭,在蒙古一点也不奇怪
例如,蒙古国女性即使有过多段共组家庭的关系,一人扶养着父亲不同的 3、4 名子女,还是有意愿、有机会再度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一个蒙古国家庭,拥有彼此无血缘关系的一大家子兄弟姊妹,也一点都不奇怪。 这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件颇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我们如果回顾蒙古游牧民族的历史,看看成吉思汗的成长故事,再想想蒙古的生活环境,应该就不难理解这样的文化:在很多蒙古历史中,都提到当时多数人认为,一个女性要照顾小孩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家人很可能在逃亡中已经死亡。由此推测,在游牧民族的传统观念里,一个家庭还是需要有男性的存在,也因此即使在现代社会,许多单亲的蒙古妈妈,依旧积极寻找一个男性的依附对象,确保「家」的样貌。 而由于前述蒙古人男女分工的差异,蒙古男性对「家」的想象与实际上的经济需求,同样高度仰赖女性。因此在蒙古国,男女双方面对婚姻、再婚、再次共组家庭等观念,相较之下都比凡事瞻前顾后的中国男女要显得更为开放。 尊重不同:「早婚」或「晚婚」、家庭的形式,没有对与错 某次我和蒙古国朋友,讨论对蒙古人「很早结婚生小孩」的观察时,蒙古国朋友笑着说:「因为我们比你们早死,所以当然要早点结婚生小孩呀!」
虽然觉得这是个简单有趣的推论,但看起来也真的有一番道理:目前蒙古人平均寿命要比中国人短,这样对比下来,我们的结婚年龄似乎也不算「太晚」。 除了平均寿命的问题外,蒙古国的生活环境、健康问题,以及意外死亡发生率等因素,可能也都是在传统之外,蒙古国人倾向早点结婚生子,而且还要多生几个的原因之一。 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蒙古国的婚姻、家庭观念也慢慢出现了改变。近期也出现了早婚、晚婚两极的现象──通常晚婚的因素来自于求学,如因为海外留学,攻读硕、博士学位而延后进入男女关系。这样背景的蒙古女性,反应颇为极端,有人会焦虑于没有对象、子女而积极寻觅机会;也有人是看淡一切,等待机缘。 看着蒙古的状态,再次联想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流价值逐渐趋于统一,这是否也同时让各地的文化独特性慢慢消失?也许,在急于批评或论断不同文化的「好坏」、「对错」前,我们可以先用更开放的心胸,去认识、去了解这些与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