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望舒慕羲和

歷史軍事

“咱太祖皇帝滅朱明,是報當年朱溫滅唐之仇。壹報還壹報啊,李唐家的江山被朱溫滅掉,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745章 坐莊(上)

新順1730 by 望舒慕羲和

2022-12-9 22:06

  林敏說劉鈺手段粗暴,這也不是啥忌諱,朝堂上哪個不知?
  皇帝壓根不是很在意這些,皇帝嘛,擱後世的標準,有壹個算壹個,槍斃都不冤。
  前朝憲宗給於謙平反,評價算還行的,《憲宗實錄》不也記錄過【率漢、韃官軍,分路撫捕……時流民有自洪武以來,家業延子孫,未嘗為惡者。兵入,盡草薙之……】
  草薙禽狝,草薙者,割草也,茅草要過火嘛。這麽幹不也因此大功,授太子太保、謚襄毅。
  大順也快了,貿易中心改變加土客矛盾的嶺南,早晚要出事。
  之前劉鈺頂著50%的死亡率往南洋送人,這罪惡也差毬不多了。
  劉鈺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清醒,大順新興資本家的總後臺、總頭目、總黑手。
  正因為他相信自己根本解決不了土地問題,自上而下的改革必然是不徹底的,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
  便只能創造條件、營造基礎,等待將來覺醒的人民用澎湃的力量高舉義旗,新階級領導下拋棄小農局限性的枷鎖,把李家王朝和舊時代壹起埋葬,解決最終的土地問題,靠著之前積累的底子完成工業化。
  皇帝對其自己的定位也非常清楚,封建頭子。
  如今是新順,是高懸霸主鞭的黑手;可不是當年反抗時候漫卷的農奴戟。
  皇帝還能聽不明白林敏的潛臺詞是什麽?既要改革,揚州數萬甚至可能十數萬依托鹽業為生的人,生計生活都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朝廷又沒足夠的錢,保證他們的生活和以前壹樣不下滑,肯定是要出事的。
  皇帝知道劉鈺的“五年平淮”計劃,對於廢鹽墾荒壹事,在淮北鹽業改革大獲成功之後,皇帝已經堅定了想法。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
  皇帝現在花慣了海關、貿易帶來的金銀,讓他縮手已經很難了。
  大順這幾年的正經收入,不包括抄家、報效什麽的,但要算上內帑收入,土地稅所占的比例,已經逐年降低,如今只占到70%左右了。鹽稅配那些關稅、亂七八糟的買撲費什麽的,占了剩下的。
  這倒不能證明大順的工商業在總生產中的占比已經很高,只能證明大順的土地制度極端不合理,土地稅收根本收不上來多少。
  況且,現在棉花問題,也確實成為制約大順向東北移民的重要問題了。
  東北不是西域,種不了棉花。
  海參崴那邊之前報了個好消息,說是用日本的白毛稻紅毛稻改良,已經可以嘗試在東北種大米了。
  當時以“祥瑞嘉禾”名義送來的消息,皇帝還有點不太相信。命人去徹查之後,才意識到,那破地方居然真的能種大米?
  大喜過望。
  這可是件大事。
  之前過了松遼分水嶺再往北,其實是種不了玉米的,之前嘗試過,種植失敗。
  而劉鈺向北擴張,靠的是抓的哥薩克,推廣的種黑麥。
  基本上是靠著黑麥和土豆,在往北擠。
  幾十年前,在遙遠的美洲,發生過壹件事,叫塞勒姆女巫審判案。
  大順在向北擴張之後,因為依靠黑麥和土豆,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當然不叫女巫,而是類似於大仙上身之類的,弄得人心惶惶。
  原因都差不多,黑麥麥角毒素中毒,幻覺加癲狂痙攣。這玩意兒就算有人解釋,用處也不大,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吃黑麥,要是能吃大米就最好了。
  大喜過望之後,皇帝又迅速轉入了擔憂。要是能種大米……高興之余,還要抓緊時間往北邊移民,堵死朝鮮那邊向北擴張、逃亡的路。
  朝鮮人可也是會種大米的。
  前朝的教訓讓皇帝至今心有余悸,絕對不允許再出現類似的女真崛起事件。
  而要往北方繼續移民,既需要大量的棉花,而且是便宜的、能夠方便運輸到海邊港口城市的棉花。
  伴隨著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東北地區也被帶動起來了。
  松遼分水嶺以南,圍繞著大豆、小麥等糧食貿易,壹條依托遼河與海運為運輸方式的、糧食商品化的經濟帶已經逐漸建立起來。
  從通江子到營口,號稱“八百裏間,帆檣銜接,艨艟萬艘”,湧現出壹系列的城鎮。
  雖然這些城鎮修的地方,都在河邊,鐵路時代壹開啟,現在興盛的這些城鎮就會如此時的淮安揚州壹樣經歷衰落。但此時嘛,水運還是唯壹站得穩的大宗貿易品的運輸方式。
  夏季行船、冬季利用水面結冰做免費天然的高速公路,配上新作物的種植、棉花普及、江蘇工商業發展、日本開埠等等,松遼分水嶺以南,已經基本徹底成為大順的基本盤了。
  而松遼分水嶺以北,大順按照劉鈺的思路,走的是海運“畫地為牢”的方式,沿著河流壹點點先把海邊、河口等地占了。
  經過這些年的移民,移民的成本已經大大降低。
  人去了,可以給人做雇工、做長工,或者做佃戶,人口越多,移民成本也就越低。
  不是每個人都能穿得起貂的。
  棉布配棉花做的襖褲,才是移民的主流裝備,而三五斤棉花才能塞壹條稍微能禦寒的棉褲,壹畝地現在也就產個十幾斤棉花。
  大順之前多方征討,朝鮮、日本相繼有限度的開埠。而不管是朝鮮,還是日本,都是沒法種棉花的。
  東北移民的需求、朝鮮日本對棉布的需求、松江府海外出口的需求,都使得大順急需壹個棉花產地。
  大順從荷蘭人那接手南洋後,大順的棉布要迅速擠占印度棉布的市場,這也使得棉花需求激增。
  這些,就是劉鈺給皇帝的,要改變淮南經濟結構的理由。
  理由邏輯就是:首先,那是壹片荒灘地。
  其次,遼東地區的開發和海運興起、南洋大米的輸入,使得大順的糧食危機沒有那麽迫切了。
  而遼東能種糧食,但是種不了棉花。
  所以,用遼東、南洋、蝦夷的糧食,換江蘇推廣種棉花。這樣,也不用擔心百姓皆種棉桑而無食。
  甚至,劉鈺直接在搞糧食進口免稅,使得糧價壹天天的往下跌,江蘇作為海運貿易沖擊最嚴重的地方,“米賤傷農”的問題已經日趨顯現。
  米賤傷農怎麽辦?
  要麽,強力的國家機器出面調控,搞平糶。
  要麽,米賤傷農,種棉花,換大米,使小民得米賤之利而無米賤之傷。
  皇帝想了想大順的國家機器能有多強力後,果然選擇還是去種棉花吧,大順哪有能力調控米價。
  當然皇帝也是存了壹些小心思的,江蘇已經成為了大順的錢袋子了。
  如劉鈺之前說的在黃河以北開煤礦,走海州海運去松江府來控制江蘇的道理類似。
  糧食是比煤更重要的東西,皇帝覺得若是讓江蘇完全不能糧食自給,倒也是好事。到時候,敢有什麽動靜,把糧食壹掐,保準老老實實。
  再者如今京城所需漕米糧食,或來自蝦夷、或來自南洋、或來自遼東。廢棄了運河之後,憑借海運能力,其實江蘇產多少糧食,對大順來說意義已經不是很大了。
  克服了這種刻舟求劍的慣性之後,剩下的很多道理也就想通了。
  劉鈺的改革,有他自己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三觀和邏輯。
  皇帝當然不可能認同這壹套三觀,但支持劉鈺的改革設想,因為劉鈺有壹套專門用來“忠於陛下、加強皇權、利於社稷穩固”的邏輯鏈。
  他給皇帝說的理由,和他真正為什麽這麽做的理由,完全不壹致。
  當然皇帝也不可能壹點不防著劉鈺,信任歸信任,該防備的還是要防備。
  皇帝能夠放心讓劉鈺在江蘇折騰,因為皇帝有自己的打算,也有自己可以掌控全局的準備。
  他改元惟新。
  這壹次改元,除了顯示變革的決心,還有個小小的副產物。
  皇帝可以名正言順地開恩科了。
  改元開恩科,簡直是名正言順到不能再名正言順了。
  開恩科,也就不需要非按照制式的考試方法來選拔人才。
  皇帝可以擬定題目,通過這壹次改元恩科,選拔壹批皇帝想要的人才。
  這些人才不是學新學的,而是正兒八經地科舉取士,恩科也是科嘛。
  題目皇帝早就想好了。
  廢運河之利弊。
  鹽政改革之利弊。
  鹽稅收還是不收、國家稅收的意義。
  這些恩科擬定的題目,就是個大坑。
  看起來,好像是皇帝要以恩科方式,展開士大夫的幾天大討論,這些到底是對是錯。
  實則,皇帝眼裏,讀書人階層關於海運河運、鹽稅無稅的意見,就是個屁。
  他只怕兩種人。
  失地小農。
  類似礦工。
  皇帝心裏有非常確定的答案,恩科弄這些題目,就是為了遴選出壹些符合皇帝想法的人才,再把這些恩科人才扔到江蘇。
  為什麽不用新學人才?非得從科舉裏面選?
  因為新學人才不能做官、武德宮出身的那邊已經不少,暫時有些失衡。而正統科舉出身的,很難說是否能快速適應江蘇省的壹系列變化。
  他要塞進去壹些恩科出身的,平衡壹下。
  之前跟劉鈺說,不要人亡政息,讓劉鈺整理出壹套班子框架,然後正規化。
  那麽,正規化的人,當然不可能是劉鈺的幕府班子。
  恩科所取之輩,皇帝準備都扔到江蘇當貳佐官,多學、多看、多琢磨。
  等著劉鈺把臟活、帶血的活幹完了,劉鈺就可以回京“休息”了,到時候恩科出身的這批人,真正皇帝提拔出來的、支持改革但又和劉鈺的“道”不同的人,就可以接手了。
  不管是南洋,還是江蘇,皇帝都是用這種辦法。
  而且是明著用的,劉鈺也是壓根就明白的。
  兩邊都明白,而且完全了解這就是為了將來摘果子奪權,心照不宣,這就叫君臣信任。
  靠著劉鈺主動放了軍權、靠著松江府大營的兩萬良家子駐軍、靠著海軍擴軍皇帝提拔的軍官成長起來了、靠著威海衛旅順衛兩大軍港的主力艦隊軍官替換、靠著這種換血替代的明招、靠著劉鈺只有幕府而又不能開府的名不正但借君之權而行事,君臣之間的“信任”是完全撐得起“五年平淮之大權”的。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