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吹牛者

歷史軍事

這個故事裏的主人公,或者叫主人公之壹,叫蕭子山。 蕭子山生在70年代的末期,是個普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八十三節嵐山頭

臨高啟明 by 吹牛者

2019-5-15 16:17

  “真是糟糕的地方。//高速//”盡管現在晴朗風,王瑞相還是不由得打了個寒顫。山東冬天是好相處的――雖説他在另壹個時空裏也是山東大漢,現在身上裹著厚厚的元老專供毛皮內襯的大衣和舊時空帶來的保暖內衣,頭戴絨帽還是感覺寒冷刺骨。
  但為維護在歸化民面前的元老形象,王瑞相依然在難民和士兵們面前保持擡頭昂胸壹副自信滿滿的樣子。
  上次感受到這種寒冬的窘迫應該在十幾年前了吧。王瑞相回頭看了看山坡下,上千難民排著整齊的五列縱隊,圍著幾口大鍋組成了三個空心方陣,正在有條不紊的就餐。難民們扶著兩米長的木棍,單膝半跪在地上。只有每排裏面的夥長在跑來跑去,從炊事員手裏接過乘著熱騰騰的救濟糊糊的木碗,壹個個遞給同壹夥的另外四個人。待每個人都拿到木碗後,方陣裏面的樂手吹了三下軍號。
  “救世濟民安天下,元老院至大!”難民們端著碗喊的雖然不是很齊,估計也沒幾個人完懂這句話的意思,但上千人齊聲吶喊還是很有氣勢。做完了餐前的儀式,難民們便放下手當做拄棍的木棍,從懷中掏出被身體暖熱的救濟餅,就著糊糊狼吞虎咽起來。
  看來出發前幾個星期的訓練沒白。也就是這種正在改變這個世界的成就感還能讓自己覺得拋棄掉舊時空的那壹切來這個貧苦之地進行這場穿越是值得的吧。
  毀滅和建設都能給人以成就感,不要説自己在做的事就是毀滅這個舊世界,然後再建立壹個世界呢。
  在舊時空,各種高科技的保暖產品還沒出現時,年少的自己也曾穿著厚厚的臃腫棉衣像這樣矗立在這片寒冬籠罩的土地上。只是現在的自己和那時的處境相比已經是大不壹樣了。舊時空也曾對自己**絲壹樣的軍武死宅的現狀比厭惡,對過去十分懊悔和懷念,也曾不止壹次幻想著如果能再次回到那個年齡該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雖然這次穿越和希望的不太壹樣,但是在猶豫再三後還是終於下定了決心:“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過去,那麽就改變自己連同這個世界的未來吧。”懷著這種中二信念,自己才堅定的踏上了這條前程未蔔的道路。
  王瑞相伸手dǐng了dǐng額頭,把這些過去的回憶從眼前清幹凈,低頭看了看表,又擡頭看了壹眼茫茫荒野,然後轉身帶著守衛在壹邊的特偵隊員緩步走下山坡。
  山腳下幾名執行護送任務的北上支隊的士兵正在燒鍋做飯。軍隊給每個士兵都配發了口感好檔次高的草地口糧,不過士兵們還可以額外的得到壹碗救濟糊糊。在這種嚴寒天氣裏野外長距離跋涉,消耗的卡路裏遠不是普通版本的草地口糧能夠補充的。但是高熱量的寒帶版草地口糧只配給給元老和特偵隊
  “首長!”圍在鍋旁的士兵們看到有元老走來,立刻站直了身體敬了個軍禮。王瑞相回禮後擺擺手讓他們繼續。他和特偵隊吃壹個竈。鍋裏同樣煮糊糊,區別是裏面加了幹菜葉,草地口糧是寒帶版的。有比較多的油脂和肉末。
  要就這麽吃得話口味堪稱寡淡。不過王瑞相隨身帶來得辣椒醬使得這邊的xiǎo竈和難民們的大鍋飯簡直是天壤之別。
  壹行人吃完飯後,王瑞相看看表,時間已經差不多了。便向身邊的人示意繼續前進。樂手們回到了隊伍旁,吹起了軍號。難民們紛紛撿起木棍站了起來,把碗裏剩余的熱水喝完後,甩幹水,往腰上袋子裏壹塞,然後跟著短促的鼓聲原地踏步整隊,夥長們也從方陣的裏面回到了隊伍的右邊。又幾聲軍號之後,難民們緩緩的從四邊形的方陣轉回到五列行軍縱隊。
  整個難民隊已經變成了長達半裏的行軍縱隊,幾名士兵帶著旗幟走到了隊伍前面。幾名擔當偵察兵的北上支隊騎兵騎上馬前出到了壹裏之外。
  “出發!”壹聲令下,幾聲號響之後,鼓聲陡變。整個隊伍便開始緩慢而堅定的前進,繼續這漫長而艱難的行程。
  “現在是第四天,看來明天能夠按時抵達了。”王瑞相回到了中心輜重隊前,心中盤算著。
  王瑞相這次帶隊走得道路不是他們在登州之亂前走得巨洋水到萊州灣的道路。目前戰亂雖然已經平息,但是過去在沿路設下的若幹個臨時補給diǎn已經部被廢棄。要靠著難民自帶沿途的所有幹糧徒步走到那裏難度太大。而且沿途消耗的糧食也實在太多。所以改為從嵐山頭出海。
  確切的説,是從嵐山頭的佛手灣出海。此地就是舊時空的嵐山港地區。嵐山港水域較寬闊,水深條件較好,2萬噸級泊位前沿自然水深可達10米。嵐山港為不凍港。明代屬於青州府莒州ri照縣管轄。
  這裏是王瑞相帶著人多次偵察才選中的外送碼頭。除了從舊時空資料中獲取的水文資料外,他發覺此地在明代人跡稀少,而且距離近的明軍駐防地安東衛有足足40公裏路程,部的防禦力量不過是壹個烽火臺和五名守臺墩軍。若大規模的jing訊,安東衛的饑寒交迫的ao軍是不會跑到這裏來得。論是船只靠岸還是難民行動都不會引人註目。
  而且此地距離沂水城道路距離不過128公裏,大致可以沿著335省道和222省道的行進。難民以平均每天行進30公裏速度的話,多5天就能抵達佛手灣。這樣為難民準備的路上的幹糧也可以大幅度的縮減。
  按照宋人的説法,壹個士兵身負六鬥,可支十ri之糧。這也是每個士兵能隨身攜帶的大口糧數了。但這個是身體健壯的青壯年男子,和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狀態,男女老幼都有的難民群體可不是壹碼事。
  以難民的體質來説,不可能背負十ri的口糧,而且王瑞相也根本不敢給他們背負這麽多口糧:若人監視,很多人第壹天就會吃掉三天的口糧,有的人還會被沒有水的幹糧活活撐死,也有的難民會乘機帶著口糧逃跑――這種事情在以前已經多次發生過。
  所以目前王瑞相采用的是輜重隊集中攜帶口糧,輜重隊使用獨輪車。推車、拉車都由青壯年難民每ri輪換工作。輜重隊由jing衛隊進行護送。這樣在不添加人力的前提下保證糧食能夠安的配給下去。
  難民們采取五人壹火的編制編隊行進,除了幼兒之外每人都要攜帶木棍――長途跋涉這東西可以有效的節約體力,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進行自衛。行軍的時候,青壯年難民在外,輜重隊和婦孺在內。幼兒和體弱者在輜重隊坐獨輪車前進。如果路上有人生病或者掉隊,也由輜重隊進行收容。
  每壹支送往佛手灣的難民行軍縱隊都配有jing衛隊:由北上支隊、雲升觀鄉勇混合組成。雲升觀鄉勇負責維持隊伍秩序,看護輜重隊。北上支隊則派出偵察騎兵前出進行偵察,必要時候用武力驅散敵對勢力。
  要帶著這幾千人穿過壹百多公裏飽受災害蹂躪的地區實在是不易。饑荒使得在這條道路沿路的居民diǎn大多廢棄,饑民流匪滿地都是。沿途莫説補充糧食,連燒柴和飲用水都籌措不易。天氣又是酷寒,走到第四天已經損失了幾十人――這還算是損失少的行動,有幾次因為遇到暴風雪或者其他自然災害,壹下死亡散失幾百人的事情也不稀罕。
  第五天的中午,難民縱隊終於抵達了佛手灣,這裏只有壹座xiǎoxiǎo的漁村和壹座墩臺。自從王瑞相和道長把這裏選為難民的出海口岸之後,北上支隊就派出壹個分隊直接控制了這裏,漁村裏的大多數百姓已經被擄往濟州島,只留下少數熟悉嵐山頭水文ao汐狀況的漁民作為領航員使用。
  墩臺也被北上支隊控制,五名墩軍和他們的家眷當了俘虜,王瑞相也沒怎麽為難他們,只要他們“每ri照常”就是了――當然,眼下在佛手灣發生的壹切他們都得很識相的“沒看見”。
  看到遠處的佛手灣的墩臺,jing衛隊的xiǎo夥子們發出壹陣輕微的歡騰。佛手灣這裏為了轉運難民需要臨時過度起見,除了建有上船用的棧橋之外,還另外修建了壹些配套建築:以漁村為核心修築了壹個簡易營地,修有許多窩棚,多可以容納二千名難民和三百名jing衛和勞工人員。另有可囤積十萬人份救濟口糧的簡易堆棧壹座。
  來接送難民的船只都滿載著救濟口糧,在當地卸貨之後裝上難民。運到的糧食則由返回的jing衛隊運回去。有時候還不得不專門派出運輸隊到佛手灣來接運糧食,來回的糧食消耗很大,如果不是為了獲取多的人口,這麽幹是相當不經濟的。(,,或且百度輸入“),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