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边营 by 超约古今
2018-5-27 06:01
第二十三章 解脱
朱皇帝在把大宝位置留给爱孙的同时,也为爱孙留下来一个天大的隐患。
这位皇帝建立明朝以后,为保证大明国祚绵长,亲自设计、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大臣有敢轻议者严惩不贷。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他先后三次共封二十五人为藩王,其中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镇全国各地。
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几名“塞王”,还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
朱皇帝如此做的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
建文帝虽然登基,但是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势却成为新皇的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难以入眠。建文帝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
多年前的一幕情不自禁又涌上心头。
当时只有燕王和他两个人在场,燕王以手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儿乃有今日!”这么多年,每每想起如此场景,他都心意难平。
幸好,这情景恰巧被太祖爷爷看见,立即沉下脸责问朱棣怎敢如此无礼。建文帝当时还为朱棣开脱,但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从此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宗藩问题了。
上台后,建文帝终于可以着手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当此时,老皇帝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取胜。势力和声望都在不断增长,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但是,擒贼先擒王的做法并没有被建文帝第一时间采用。
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敲山震虎也罢,断其手足也罢,反正下一步就是对付燕王,这已经让全天下的人都看出来了。
但是,在如何拿招对付燕王的问题上,朝臣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一些大臣主张采用汉代武帝“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国被肢解,藩王的权力自然被削弱,就不会再威胁到朝廷。
有人更绝,建议建文帝立即将燕王迁封到南昌,这样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
建文帝认为此计甚好,却也没有去实行。
建文帝压根就没意识到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打草惊蛇,燕王朱棣正发展势力,蓄势待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建文帝没有先削燕王,而是先从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这样不仅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反叛的准备。
在建文帝终于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政府军屡遭败绩。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了城市都会很快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
四年的拉锯之后,燕王分析了形势,认识到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各地军队就会抵抗自己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不少人都是观望的态度。
某种程度上,这场扰动全局的战争其实就是两个人的战争,一个是老皇帝的儿子,二代;一个是老皇帝的孙子,三代。
谁赢了,天下都不会变,这一点,全中国的人都看明白了。
太多的机会已经给了建文帝,但都被建文帝浪费了,现在轮到燕王了。
于是燕军绕过所有城市、一路南下、直扑南京。当时的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京城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朱棣到了皇宫,看见宫中熊熊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老爹特地放慢了语速,“下落不明——到哪去了,从哪走的,跟我们找寻的出路有联系吗?”老爹的问题和活跃的思维让几个年轻人都有些发懵了。
说完后,老爹美美地吸起了旱烟,再也不发一声,耿连章有些看呆了,老爹如此潇洒,似乎他解脱了。
其实是建文帝解脱了,从此不必再牵挂国事,劳神劳心;从此浪迹天涯,行走四方!
唉!何时自己也可以得解脱,和冰倩、帅七、玉茹一起过太太平平,甚至吵吵闹闹的生活?
此时,几个人已经拿起了桌上的那张纸仔细端详,耿连章收回自己快失缰的思维野马,在心底又长叹了一声,算是告别美好的也是虚幻的憧憬,开始务实寻思找路的正事。
下落不明,也就意味着有可能被宫中大火烧死,也有可能趁乱逃跑。但是,一般人跑还兴许能跑得出去,建文帝是一个帝王,他要跑出宫可绝非一件容易的事!耿连章自言自语。
“也就是说,”冰倩接过话茬,“这位倒霉的皇帝最有可能借助密道出宫甚至出城!”
“欸,这就对喽!”老爹接力发声,告诉大家,民间还有一段建文出宫的传说。
建文四年夏六月,这位皇帝知道南京金川门已经失守,就长吁短叹,在宫里坐立不安,无可奈何之际,甚至想到了自杀。此时,一位翰林院编修进言:不如逃亡。他的话提醒了皇帝身边的少监,他告诉皇帝,昔日太皇升天时,遗下一箧,说大难临头时,当打开。建文一听,忙命人去取, 也就是一袋烟的工夫,太监们抬来一个红色的箱子,一看,大家都傻眼了,箱子四围都用铁固定,锁里也灌了铁汁。
此情此景,建文帝悲痛不已,命令举火焚烧大内,皇后马氏凄然一笑,转身赴火而死。
急切之间,少监砸破箱子,发现里面竟有和尚度牒文书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还有白金十锭。一份御笔朱书也在箱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会于神乐观之西房。”事到如今,建文帝惊异之余,也不得不认为这一切都合该命数。
两个大臣随同皇帝易衣披牒。此时,大殿之上共有五六十人,痛哭仆地,都说要跟随逃亡。建文帝说人多目标太大,不易逃亡不说,各人还有家小妻儿需要照料,所以宜各从便。就这样,还劝走了不少痛哭流泪的臣子。
最后,九人跟随建文帝至鬼门,在那里,见到一舟舣岸,一僧自称神乐观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说:“臣原本就知道陛下会来。这是太皇在梦中告知,令臣在此守候的!”于是,一行人对这一切安排中的冥冥天意更是深信不疑。大家就上船到了太平门,王升带着大家到达神乐观的时候,正是薄暮起时,很快其他十三人也赶来会合了。
在神乐观里,王升告诉建文帝,昔日太皇也是出家之人,当了皇帝曾驾临神乐观,说过佛缘未了的话,还说也许有一日可以让孙儿代为佛前祷告。
一番话,让建文帝大彻大悟:皈依佛门已经不再是保命之举,俨然成了尽孝报恩所为,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老爹的这一番话让大家茅塞顿开,看来,鬼门、太平门、神乐观是关键所在!
看到几个年轻人在思索,对南京并不太熟悉的营长拉过老爹,嘶哑着声音问怎会知道得这么多。
老爹收了旱烟袋,在桌角敲敲烟锅,磕掉烟灰后,慢悠悠地说,自己哪里会知晓这么多,还不是街坊们平时在一起闲聊拉家常时抖落出来,自己就顺手捡过来——就如案板上掉落的芝麻,是绝舍不得轻易扔了的——入了耳上了心就再也忘不掉了!
唉,老爹感叹了一声,也不知道老街坊们现在在哪,更不知道他们是否安好。这辈子,如果还能有那么一次,大家又可以坐在街边,哪怕让他关了一天的店铺,甚至歇了一世的营生,只要能听着他们拉家常,听着他们絮叨,听着他们感叹,甚至于说些“一代不如一代”的气话,他也愿意!
还会有那么一天吗?四散的街坊们也会盼着这一天吗?老爹不知道,佝偻着身子消息在黑暗中了——他还要为战士们准备黎明后的早饭。
在他身后,几个军人不约而同敬起了军礼,在他们心底,一个隐隐约约的信念如今坚定了起来:全力抗战,早日赶走小鬼子,让老爹解脱烦恼,能和街坊们早日重逢,每天都可以闲话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