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廢物利用
勒胡馬 by 赤軍
2019-5-16 19:38
用罷晚膳,保姆便將保大抱走了。荀灌娘不依不饒,又再重提讓裴該納妾之事,並且說:“我今又有身孕,丈夫常宿書齋,難道不寂寞麽?”
裴該心說這寂寞麽,多少總是有壹些的,但終歸不是納妾的理由。我本近兩千年後的人,既穿越來此世,被迫要降低自己的道德底線,於官場、戰場上拼殺,受到環境制約,逐漸的覺得就連心態都古人化了……倘若不能嚴守這最後壹條婚姻道德底線,則我究竟是誰?是此世的裴該,還是後世的裴該,大概連自己都搞不明白啦……
於是笑笑說:“即聖人亦無妾,我又何必有?”
孔子十九歲時娶亓官氏,生壹子伯魚(孔鯉),至於他是否曾經納妾,則史無所載——也說不定有,但即便聖人,誰會將其媵妾之名記錄在案啊?
夫妻既久,裴該的脾性,荀灌娘再清楚不過了,壹聽丈夫的語氣,就知道是在敷衍自己,乃搖頭道:“聖人是否有妾,我不知也。然即今朝堂之上,凡顯貴者,誰人無妾?也便夫君壹人而已了吧。”
裴該好奇地問道:“丈人亦有妾麽?”
荀灌娘說當然有啦——“我尚未生,家父即納妾二人,後其壹死——家母來時即說,父在洛陽,方又納壹妾,十四歲……”
裴該心說厲害啊,都快六十的人了,還娶壹個十四歲少女……當真是老當益壯!他側過身,拉著荀灌娘的手說:“即便他人鹹皆三妻四妾,也未必我定要納妾。我且問卿,男子納妾,究竟有何理由啊?”
荀灌娘聞言,不禁楞了壹下,隨即回復說:“乃是為了廣延子嗣,且……夫婦之道,也是人之大欲……”
裴該笑道:“若言人欲,難道獨男子有欲,女子便無欲了麽?為何偏男子可以多妻多妾,女子則不能多夫?”不等荀灌娘辯駁,又繼續說:“至於子嗣,我已有保大,卿且又有身孕。卿年尚少,我也正當壯時,日後自能廣育子嗣,何必求之於妾侍?兒女眾多,家族未必榮盛,如武皇帝子嗣豈不繁麽,如今都在何處啊?”
荀灌娘道:“遭逢亂世,自多夭亡……”
裴該搖搖頭:“司……是天下大亂,乃至天家子嗣夭亡,還是因為子嗣過繁,遂至天下大亂的?卿以為,何者為因,何者為果?”
荀灌娘微微蹙眉,沈吟不語。
裴該又笑著問道:“且若不及時俗,不言舊禮,我真納妾,難道卿之心中,能夠快意麽?甄隨之妻尚且怨懟乃夫,何況於卿。”
荀灌娘雙眉壹軒,怒道:“夫君之意,是我天生妒心,尚且不如梁氏?”
裴該搖搖頭:“我說過了,先將禮俗摒棄於外,再論本心——卿且捫心自問,難道不妒麽?世間豈有女子而不妒的?非但女子,男兒亦每多妒心,恨人有,怨己無,何以唯獨不許女子生妒?此豈合乎天理啊?
“我獨愛卿,乃願與卿結縭,養育兒女;我不愛他女,又何必納之為妾?”
荀灌娘知道丈夫是好意,並非現找理由掩飾自己的欲望,表情就此變得柔和了起來。但她隨即便又躑躅,說:“然則貓兒……”
裴該點頭說我知道——“貓兒從卿與歸,本有為媵之意,然卿待之若妹,我亦視之若姨而已,豈有他意啊?”
想了壹想,又說:“我近日亦在籌思此事,貓兒年齒漸長,不可無婚姻。麾下眾將,亦有未曾婚配者,乃可以貓兒許之。”
荀灌娘苦笑道:“諸將再勇,雖得侯位,又豈能與夫君相提並論?只恐貓兒不肯。”
裴該說肯不肯的,總得幫她謀劃壹下——伸手撫胸道:“我自然當世英雄,無人可比,奈何名草已經有主啦……我的意思,奈何此心,已許夫人,難容他女。堂堂大司馬、大都督,豈是誰都能夠嫁得的麽?”
荀灌娘倒是被他的表情給逗樂了,“噗嗤”壹笑道:“我固知夫君國士無雙,奈何自出‘當世英雄’之語,乃使我想如梁氏壹般,與其夫以老拳……”
裴該連連擺手:“梁氏粉拳,甄隨大可受得;夫人若下毒手,為夫可無甄隨那般武勇——萬萬不可!”
隨即正色與荀氏商議,說:“此前本欲將貓兒許配甄隨,夫人卻不樂意,且甄隨既已娶親,只得作罷。貓兒如卿妹,乃即我姨,豈可與人做小啊?則謝風、文朗、劉光等,鹹在青春,尚且無偶,夫人以為……”
荀灌娘當即回復道:“貓兒既如荀氏女,則不可嫁蠻夷,甄隨尚且不可,遑論劉光?至於王澤等,不如尋機喚來相見,任由貓兒挑選。”
裴該點頭說也好。原本他還在琢磨,貓兒雖為蠻女,等若荀氏,將來自當以荀氏之名出嫁,那麽跟她結婚那個,就要變成我的連襟了,我該挑選誰做連襟,才最為有利呢?既聽荀灌娘所言,不禁深感慚愧,心說我原本的想法未免太過功利了,就沒有考慮到貓兒自己的意願。
我本身討厭包辦婚姻,難道還要包辦貓兒的婚姻不成麽?即便這年月缺乏自由戀愛的土壤,也該讓她掌握壹定的選擇權啊。拉攏某將,自然別有手段,何必要靠著聯姻來籠絡人心哪?
——————————
再說楊清率兵來至兵部,早有小吏迎上前來,拱手道:“楊中尉請即入部,所部兵卒隨我前去安置。”
楊清跟這小吏交接畢了,便即獨自壹人,邁入兵部大堂。兵部掾辛攀並未接見,只命副手出來,核對了楊清的身份之後,指示他:“大司馬早有安排,中尉既入長安,則當前往軍校就學。”
楊清聞言,不禁發楞:“軍校又是何處啊?”
要說這“軍校”,還是在長安官學建成後不久,裴該與陶侃、郭默、辛攀等人商議,新設置的機構,其主要目的,壹是便於諸將交換和總結戰場經驗,二是培養中下級將領。
裴該原本就規定,凡隊長以上,欲升遷者除上官推薦和計功外,還須識文斷字,並且經過考核,不過無論習字還是考核,都在本營內部完成。等到三軍大調整、大整訓,復設定軍銜制以後,裴該就又考慮,或許只有通過集中學習,使自己能夠直接影響甚至於掌控中下級軍官,才能夠真正地避免諸軍、旅軍閥化傾向,本大都督也才能牢牢地把住統帥權吧。
於是即在長安城內,辟地建立軍校,不但有升遷希望的軍官都須入校作短期培訓,其他軍官也都要輪流從學,總結和交流過往的經驗,並且了解最新的軍事技能。別的不說,如具裝甲騎、虎蹲炮等新軍種,都有什麽特性,臨戰之時應當如何與之配合,這都不是將領臨時壹拍腦門兒就能琢磨出來的事兒啊。
計劃擬定後,便任命熊悌之擔任軍校“校長”。
裴該這也是給了老熊壹個合適的去處。大司馬三軍中,雖多百戰良將,終究五指長短不齊,難免有幾個拖後腿的——普遍認為,高樂、熊悌之與周晉最劣。不過三人的情況不盡相同,高樂和熊悌之俱都怯懦,但老熊因勢所迫,尚能勉強建功;至於周晉,純屬運氣不好……
此前熊悌之自武都郡率部歸來,裴該見其軍,尚算嚴整——說明老熊於治軍方面,還並不算太過懈怠——但觀其人,就不禁深深地皺起了眉頭。是勇是怯,固然在臉上瞧不出來,但短短數月不見,熊悌之竟然又胖了壹圈兒,若說甄隨榔槺如熊,則熊悌之簡直就是豬了……還不是野豬,是養足了膘待宰的家豬!
裴該當時撓撓下巴,心說這老熊如今的形貌,卻有些眼熟……再壹琢磨,對了,是在平陽城內縛住的劉驥!三層下巴,腹大若懷四胎,這個樣子可怎麽上戰場啊?
固然真正的勇將,都得甄隨那般肥滿,後世身材勻稱的健美先生,其實倒未必能打。但事不可極,腿比旁人粗兩圈就算到頂了,這肚子比旁人整厚壹圍,兩條腿怎麽支撐得起?肯定在活動上,和精力上,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啊。而且妳瞧老熊的坐騎精疲力竭,垂頭喪氣的,多麽可憐……
諸將亦每言熊悌之不堪用,但裴該實不便將其徹底投閑置散——終究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且“徐州有壹熊”的歌謠還在軍中傳唱,即便奪其兵權,也應該換個不重要的位置,讓他可以繼續發光發熱。
於是便命熊悌之擔任軍校校長,直屬行臺司馬,負責軍校庶務。他若是樂意,也可以挺著肚子去給軍官們上上課,緬懷壹下自家從前在陰溝水畔的“豐功偉績”。
裴該倒不怕熊校長將來桃李滿天下,從而尾大不掉,終究老熊沒有常公的野心,而他裴大都督也非孫醫生,完全對軍事壹竅不通,即便去軍校也只能空話連篇,只是宣講主義。
至於高樂,日益頹唐,尚且不如熊悌之,裴該正在考慮如何安置他,突然間便有機會從天而降——陶瞻又自漢中前來,為周訪向長安請求增援。
此際裴該已經徹底打通了與漢中和涼州的聯絡途徑,三方假援助、賞賜之名,實際上大搞易物貿易,可以相當程度彌補關中的不足。不過陶道真此次來,並非請賜軍器、馬匹,而是希望行臺可以派壹員將領前往漢中,去協助周訪練兵。
此前周士達發兵西進之初,就聽說裴該於河橋以寡擊眾,大破胡軍主力二十萬,不禁顧問陶瞻等人,說:“大司馬三軍,竟然如此精強乎?我若有此強軍,何愁巴賊不破啊?且即王處仲,也不敢再來謀我矣。”等到奪占了漢中,遣陶瞻北上去聯絡裴該,以糧食交易軍械,陶道真返回南鄭後,備言大司馬三軍果然訓練有素,士飽馬騰。周訪就又問了:“然則大司馬究竟是如何練成此軍的,卿可向乃父探問過了麽?”
陶瞻搖頭,說我倒是問過了,但我爹不肯多說——而且我並不擅長軍旅之事,就算我爹肯仔細講解,也未必能得其精髓啊。他建議周訪直接寫信給陶侃,探問其情。
周士達仔細想了壹想,微微搖頭,說:“不可也……”陶侃從前在江南,他的兵馬跟我的部隊,素質差不太多,他練兵、用兵的手法,我也都很清楚;故此大司馬三軍之精強,必非陶士行之力,而是裴大司馬,或者他身邊什麽高人的指點。則練兵之道,既非陶士行的專利,他當然不方便向妳我透露啦。
妳以為是個人,只要物資充裕,都能夠練出強兵來的麽?其中必有秘術,豈可輕易授人?
因而仔細考慮過後,周訪就派陶瞻再跑壹趟長安城,向大司馬請求,說我軍中將吏不足,練兵無方,希望您能夠派壹兩員戰將,前來漢中督導。周訪之意,大司馬若是不藏私,自然會派人來授我練兵之法;其若藏私,我只好打消這個念頭,但請員將過來,也方便將來居中聯絡——多幾張嘴吃飯而已,我又不是請不起。
裴該本人倒並無藏私之意,而且實話說,他在練兵方面並沒有什麽秘辛,基礎全都是跟祖逖和陶侃學的。但在軍隊組織建設、思想教育方面,倒是頗有所長,他也曾經詳細對祖逖講解過,只是以祖士稚的眼界和能力,只能部分吸收,用之於本部親軍而已。
所以他真不擔心自己的法子被周訪給學了去,壹則並未將周士達當作潛在的對手——汝若仍在江南,還則罷了,既入梁州,就在我眼皮底下,通過壹段時間的互通有無,我不信妳仍然死保司馬睿,而不肯從我之命——二則漢中保障關中的南線,地位非常重要,他也希望周訪可以長守此地,甚至於更能進取成都。
因此當即便應允了陶瞻所請,順勢把沒用的高樂給派到漢中去了。
高樂雖然怯懦,終究是跟隨自己的原從班底,自己治軍都有些什麽手法,他再明晰不過啦。周訪若使高樂將兵出征,八成會壞事,但若只是請其練兵,甚至於只是求教,而並不讓高樂親自插手練兵事——這是大有可能的——則關系不大。只要安排妥當,廢物也是可以利用的嘛。
白刃灑赤血 關於主角的婚姻問題
看到書評區很多讀者在討論主角娶妻和納妾的問題,有幾句話不吐不快。
首先要說明,貴族、官宦,乃至有錢的平民納妾,是古代風俗,但既非律法,也不關道德,甚至就連廣沿子嗣,說到底也只是男性為了滿足欲望而打的幌子罷了。古代兒童夭折率確實居高不下,但只要夫婦二人沒啥毛病,理論上基本可以延續人口繁衍,不至於滅種;而就個人來說,無後而過繼親眷子為嗣的事情同樣是法律和習俗所認可的。袁紹即因過繼而為袁氏大宗,他之所以被袁術瞧不起,不是因為過繼,而只是妾侍所生罷了。
不管怎麽說,貴族和有錢人家能夠得到相對良好的醫療保障,其子嗣的存活率是大大高過貧民百姓的,但貧者無力納妾,也沒見底層越活越少,終至絕滅啊?
其次就本書來說,固然裴該若無合法繼承人,必會影響到整個團體的凝聚力。有讀者朋友指責主角二十多歲而不肯早婚、育子,認為不合理。但必須考慮到,壹則即便貴族,因為把精力全都投放在事業上(讀書、貢舉、出仕),晚婚者亦比比皆是;二則裴該才自羯營逃出,南下江左不久又北渡徐州,事業初創之時,哪有什麽凝聚小團體的必要啊?即便有子嗣,若在徐州階段他便身死,小團體也不可能繼續維持吧。今日尚且不知明日之事,哪有功夫去設想後天?
壹直要到入主長安,主角才可以說羽翼漸豐,裴氏集團逐漸成型,子嗣問題至此才需要納上議事日程了。於是裴該娶於荀氏,復得壹子,目前瞧著還挺健康,那他還有納妾的必要麽?即便保大現在就掛了吧,荀氏肚子裏還有壹個哪,也沒有著急納妾的理由吧。
即以普通父母之心而論,誰瞧著眼前的小兒,心裏會想他八成是要死的,所以我還得多生幾個備著……即便準備備胎,二三子足矣,又何必求之於媵妾?兒子多家族就壹定繁盛麽?產業就這麽大,壹旦過了析分的臨界點,反倒會越來越弱啊。
我認為今人與古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某些方面道德觀的自然提升,並且很可能通過環境和教育,深深刻入骨髓之中。古人多認為人天生就分三六九等,此乃上天註定,非人力所能更改,甚至於某些人連人權都不該有——蠻夷即等若禽獸,說什麽人呢?但在今人看來,即便人生百態,基本人格都是平等的,在咱們這個國家、社會,男女平等的口號更是從建國前就在喊啊。
所以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倘若仍舊認為男女在人格上是天生不平等的(別奇怪,微博上我見過不少類似言論),在我看來,必然是古老的僵屍還魂了。
古代的小民百姓,視貴族、官宦為天,貴族、官宦則視皇權為天,今人不能說沒有這種思想、這種人,但比例肯定要比古人少得多吧。就算咱們見到高官而自然緊張,那也是出於對權力的畏懼,和考慮利益的得失,不會覺得對方天生就比妳高貴吧?
所以在裴該看來,也在作者看來,雖然基於社會環境而使得女性普遍見識不足,地位卑下,男女之間的人格也是平等的,則既然平等,又怎能夠納妾?不要說什麽這是男性的本能,納妾是壹個社會問題,不是生理問題。
就以我本人來說吧,我不假裝聖人,在我看來,不考慮社會道德和家庭問題,確實絕大多數男人都幻想睡盡天下美女。但解決生理需要是壹會事兒,將更多女性引入家庭則是另外壹回事兒,家庭不僅僅是**和血緣所造成的,更是情感所造成的,要我同時對多名女性表示關愛,我確實做不到——哦,老娘和閨女另算。相信自有男性不但能夠辦到這壹點,甚至還以之為樂,我朋友裏就有這種人,但類似我的想法也同樣普遍,不能算是太過另類吧。
所以投射到我的作品當中,因應不同的社會環境,主角納妾甚至於多妾更甚至於多妻,是很正常的事情,堅持壹妻無妾也不能說不正常,主要看打算如何塑造這個人物。妳可以說裴該矯情,嘲笑他的堅持,但不能因此就說這種設定不合情理吧。
白刃灑赤血